起诉律所的两年后
编者注:2021年上半年,一位律师助理曾以违法解雇等案由对某律师事务所深圳办公室提起劳动仲裁及民事诉讼,向当地司法局发起举报,并撰写了相关公开信。2021年末,该事件尘埃落定(被采访人在知乎发布的记录及总结请见本文末的“阅读原文”)。本次采访中,我们将与被采访人聊聊他对于2021年诉讼事件的反思,以及他在2022年工作中的体会。
1. 能否先简要分享一下您的近况?
感谢小编,我平时看你公众号都是采访大par,没想到居然也会有把话筒递给我的一天哈哈。近来还不错,总体感觉是从容。后续准备独立执业,最近在往公司法领域钻研。
2. 在诉讼事件之后,您决定离开深圳。当时是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
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重演,中国律师的实习期需要稳定度过,需要靠谱的指导律师。原因之二是既然当时宣战了,我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做一些战略性的布局调整。但其实我不觉得有离开过,我的工作内容相当部分还在深圳,主要的社会网络也是。虽然离开了,但我觉得也许不久后还会再次重逢。
3. 目前回想起这个决定,是否有后悔?
其实没有想过后悔与否的问题。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人生进退有时,低谷有时。也许当时的你觉得不知所措,可站在时间的长河上,这就是人生中的沧海一粟。如果还是难受,那就学会开解自己。我经常自我介绍来自惠州,苏东坡被贬谪过的地方,好像有掉书袋之嫌,其实是自嘲,是自我开解。
4. 如果是在广东的话,深圳的机会是否比其他城市多?
第一,我觉得律师是一门非常倚赖社会资本(Soziales Kapital)的职业。在前期,初级律师仅靠劳动力输出就可变现。可是当其成长到了中高年级律师,就涉及对社会资本的有效调动和整合了。个人的社会资本有来自从小到大的社群网络,来自父辈一代的承继,来自师长们的加持,不一而足。那,律师选择城市的时候就要扪心自问了:在你脚下的这个地方,有多少是你可以有效调配的社会资本?然后我们再回到“究竟哪个城市机会比较多”的问题。我想起前段时间去参观一个师兄的律所,在感叹其律所景观之繁华时,他问:你觉得这片繁华,有多少属于你?或者属于我?
第二,在刻板印象中,我们觉得律师所在的城市经济越发达,机会就越多。譬如IPO、M&A、大标的额的诉讼/仲裁等业务,只有在商业高度运转的城市才会出现,大城市才是律师长袖善舞之地。但我可以提供另一种视角:在一些法律服务较为贫瘠的地区,很多法律需求尚待开发,律师人数少,竞争低。比如我有个同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执业,在某个领域(比如刑事)扎根多年,而在其家乡能够做这个领域的律师屈指可数,那他这个相对性的比较优势就很大,年创收也非常可观。在荒芜地区的开路,这是另一种打法。
第三,除了社会资本,克里斯玛(来自韦伯的社会学概念,意指超凡的个人魅力)是一名律师能成为顶尖律师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有多少客户愿意相信你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并为你付费;有多少伙伴信任你并与你协作;有多少前辈认可你并为你背书,这都是各位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我想说的是,职业所在地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回归到自我的层面。
无论如何,我觉得深圳是一座年轻、多元而包容的城市。我听过许多创业的奇迹和豪赌后的失去,也看见更多如我一样平凡的冥冥众生。我在深圳湾公园散步的时候,时常觉得那里的晚风熏得游人醉(笑)。
5. 诉讼事件是否有影响您后续的工作和生活?(比如说在工作之中更加注意工作方法和上级沟通技巧,或者被新认识的同行认出等等)
我想比较认真地回答下你这个问题哈哈。在语义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影响”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1)坦率讲,我暂时还未察觉到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人会对我的行为不以为然,也许是因为跟对方当事人亲疏关系或者纯粹天然的选择,这都是他们的自由。这涉及三观以及对事物的不同见解,对我而言其实也是一种反向的筛选,我不觉得遗憾。(2)那有没有比较正面的赋能呢?由于这件事,我意外得到了一些“入场券”,其中之一就是认识了一些很厉害的同仁,他们的观念影响并加持着我的职业成长。我有种隐隐的直觉:未来还会和他们产生一些预想不到的交集,也许是欢喜的喝茶闲聊,也许是共赢的业务合作。所以我觉得有些遭遇在当时是晴天霹雳,可在多年后可能就付笑谈中了,not a big deal.
其次,我还真在一些同行交流的场合被认出,毕竟法律圈子确实很小(笑)。目前收到的都是赞许,但我深知也会有非议。我很赞同陈少文老师在《写给法科生的信》中引用了佛家的概念——忍辱,意思是面对他人的非议,你需要一定的定力去忍受,而对于赞许、掌声,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定力。
再来,关于是否“更加”注意工作方法以及与不同级别的主体进行沟通,在我一贯的认知里,不断地优化工作方法,持续性的反思和阶段性的总结,是一名优秀的(或自认为优秀的)法律人理所应当保持的习惯。我很喜欢罗翔老师经常引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这一行也一样,所有的挫折、教训,一定要经过自我的审视,甚至是挑剔的、冷酷的检验,才能把有效的经验和认知,真正地长进身体里。
因此,所谓“更加注重工作方法和沟通技巧”,可能跟这件事的本身关联不会太大,而是一个法律人不断勇猛精进的行脚深深。
6. 在2022年初,您曾经对诉讼事件做过一次总结,当时主要是对于诉讼事件的经验分享,以及对于和您一样遭遇的年轻法律人的鼓励(详见本文末的“阅读原文”)。时隔一年,随着自己工作经验的增加,回望这起事件,您是否有新的体会或者感悟?
我聊三点吧。(1)我在后来收到过一些私信,他们的处境和我不完全相同但类似,某些时候我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我的影子,尤其是那种无助感。我尽我所能地帮助他们,但也深知自己作为局外人的局限。很多决策只能当事人自己拍板,无论如何,我试图劝说他们对己真诚并主动做选择,而不是等着被逼迫、被挤压、被他人做决定。你要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2)除此之外,我希望大家能够变得更强,变得更强不是说你因此可以卷死别人,而是遇事你才有选择权。我记得有一句话叫“善良是强者的特权”,我希望大家有的选。
(3)其实我还想说的是,律师的行业筛选还是蛮残酷的。第一层的显性筛选包括但不限于:你是否通过法考?是否高学历以及重点院校毕业?是否熟练使用法律英语以及掌握其它小语种?这些都是我们进入职场之前要着力的。而更为残酷的是第二层的隐性筛选,包括但不限于:你有多少可调动的社会资本?你有多大程度可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能否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你的身体能承受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压力吗?你能面对各方的质疑和挑战吗?你能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吗?这些能力都是我们在进入职场后需要不断护持和精进的。
7. 回望2022年,您在法律工作中有什么体会或者感悟?(比如改善了工作方法论,开始逐渐学会如何和客户沟通之类)
法律人的价值在于找到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医生问诊中的望、闻、问、切很像。而如何与客户沟通则是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的“桥梁”。
第一,我记得在上普通法(Common Law)时,教授介绍IRAC法律分析方法中的第一个“I”就是Issue(问题),在客户的眼中,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而作为专业人士,你认为客户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你对问题的切入,取决于你看问题的高度。
第二,你是否有一套系统性的沟通机制去访谈客户。比如说,如何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获得信息,如何根据对方的叙述方式(神情语态、对某些问题的回避等)筛选和判断信息,如何通过封闭性的问题确认信息,如何根据已获取的有效信息还原事实,分析情境,最终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反馈给客户。
我还在法学院的时候就会收到一些同学、朋友的咨询,有些问题是可以用法律解决的,有些问题是他们认为可以用法律解决的。那我就会把他们当成是假想客户,然后把自己代入情境,借此牛刀小试。
在工作之后,我觉得对不同的客户需要变通性的方式沟通。例如在商界颇有成就的客户,他们更需要直白、效率、清晰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你的意见需要打破(甚至是冒犯)他们的认知边界,同时你也需要一副洞见商业行情的“眼镜”,把法律方案和商业需求嫁接。而在一些法援案件中,你见到那些要走极端的客户,首先要做的不是给解决方案,而是做心理按摩。比如说讨薪工人,首先需要的不是冷酷的解决方案,而是他被看到、被听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被重视。我相信这一点在职场中也一样,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提供价值的工(具)人。
8. 给准备求职的年轻法律人的建议?(比如我看到您朋友圈提到的,可以在面试中考一下考官,看看考官的业务能力)
在回答之前先说个有趣的点。首先这个“求职”的“求”字非常有意思,它暗示着语言上的阶级感,一边是在仰视,一边是在俯视。在英文辞典中,找工作是job-seeking或者job-hunting,不是job-begging。因此,我更想用“应聘”这个词而不是“求职”,也借此提醒大家,找工作更多是一种“匹配”。
那应该如何匹配呢?我觉得刚开始找工作的同学要尽可能解决“信息差”的问题。这个行业结构如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自身背景如何,能够大概匹配到什么样的岗位?目前,得益于网络(比如公众号,小红书,知乎,各种论坛等),大家都能获取很多信息。以及,多去跟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对话,这非常重要。
其次,在面试过程中,利用向面试官提问的机会。你提问的方式反映了你的思考方式。因此,如果能问出好的问题,其实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另外,当你把好的问题抛给了面试官,比如说,如果被问到法律相关问题,你可以反问面试官对这个问题是否有其个人的专业见解(建议采取一种弱弱的、好奇的方式问),那对方是否有真材实料,在那个当下你是可以感受到的。
最后,如果面试后被拒,有不开心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但不必过于纠结,抬抬头,深呼吸,你前面还有更宽广的世界。当然,及时复盘是必要的,查漏补缺才能变得更强,然后继续move on就可以了。
9.我们的采访到此就要结束了,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以上说的很多是“术”,是机巧,仅供参考。大家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道”。所以祝好运,如果不好运,也祝你越挫越勇地前进:)
如果您想和被采访嘉宾交流,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被采访嘉宾的工作微信。